“估值没谈拢, 创始人要起诉买方”
原“中国私募股权投资”
摄影:Bob君
零食行业的资本狂热期结束了。
近日,三只松鼠2亿元收购爱零食一案,迎来最终结果——终止收购。原因是,买卖双方在标的估值上存在巨大分歧。
不过,爱零食创始人似乎有另外的思考。他近日在社交平台连续发布多条视频,声称已正式起诉三只松鼠。对此,三只松鼠方面只能是还未有相关正式回应。不知道未来双方是否会对簿公堂。
有分析认为,此次收购终止,可以被视为零食行业资本狂热期转入理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。该事件反映出,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企业间的并购合作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,也预示着零食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逻辑正在发生变化。
估值没谈拢
2024年10月,三只松鼠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签订的议案》,其全资子公司安徽一件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拟以不超过2亿元收购湖南爱零食科技有限公司的控制权或相关业务及资产。
之后双方签署了有效期0天的《投资意向协议》,2025年1月24日又将其延长至正式签约日。
双方在部分核心条款上未达成一致。有报道称,核心问题在于爱零食的估值。三只松鼠于2025年4月提出要降低爱零食估值,理由是爱零食估值过高不利于整合其他品牌,但爱零食创始人唐光亮认为估值过低不利于后续融资。
爱零食创始人和三只松鼠在估值的分歧,最终导致该笔历时近9个月的收购未能成交。
俗话说,买卖不成仁义在。不过,对于三只松鼠的终止收购,爱零食创始人似乎有另外的思考。他近日在社交平台连续发布了多条视频,声称已正式起诉三只松鼠。
对此,三只松鼠官方还未有相关正式回应。不知道未来双方是否会对簿公堂。
1年4次并购,爱零食名声大噪
爱零食于2020年10月在湖南长沙成立,由唐光亮和戴山辉共同创立。其中戴山辉已于20222年退出。
唐光亮则是一位连续创业者,曾创立快乐惠、新高桥网、考拉精选等品牌。
作为创业老炮,唐光亮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“打法”。首先在选品过程中,爱零食严格把控商品质量,对接优质厂家,在产品采购上坚决把商品议价到底,所有的单品内部先执行试吃、甄选环节再上线到门店。
其次,爱零食还拥有超高效率的快消品供应链配送服务,实现了仓储信息化与运输配送协同化管理,为门店终端提供次日达的快速配送服务,满足门店对供货快速、准确、高效的需求。
同时,爱零食注重每一个门店的经营标准,线上 + 线下结合强管理的巡店评分体系,每月对已开业门店进行门店标准化评分,涵盖奖惩与改善措施,帮助加盟商提升门店经营质量、形成统一的门店经营标准。
凭借自身独特的经营方法论,爱零食在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,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来。其一度曾计划要用3年时间打造3000家门店。
此外,爱零食在2023年8月,控股了成都本地量贩零食连锁品牌恐龙和泰迪,同年9月爱零食全资收购了贵州量贩零食品牌胡卫红,10月,爱零食又控股了陕西品牌零食泡泡。4次果断出手,让爱零食一时名声大噪。
不过,在2025年3月12日,爱零食曾宣布约60%商品价格上调4%,但短短几小时内,涨价通知与呼吁视频均被删除。
此前在2024年11月,爱零食曾被爆出过融资记录,金额未披露,投资方包括四川訾养科技集团有限公司、三只松鼠等。此次融资记录应该就是指三只松鼠的收购计划,不过最终三只松鼠退出了收购。
狂热期结束,VC/PE回归理性
在2020年前后,零食行业曾经迎来一波大爆发。不少相关的创业公司成为VC/PE宠儿,融资事件频发。数据显示,,仅仅在2020年当年,零食行业的融资事件就高达49起,融资金额近12亿元,同比增长超90%。
此后几年,零食行业融资金额虽然有所波动,但整体仍处于高位,到了2023年零食行业的融资金额一度达到43亿元。像五源资本、黑蚁资本、嘉御资本、新希望旗下昇望基金等知名VC机构,都是当时融资新闻中的常客。
在资本助力下,尤其是量贩零食品牌快速扩张。像广为人知的鸣鸣很忙,截至2024年底,其全国门店就已经超过1.4万家;紧随其后的好想来门店数也达到了1.2万家,而且80%以上是在近3年开集中开出的。
融资暴涨,并购猛增,原因显而易见:一是零食市场规模大且增长潜力可观,截至2024年,零食市场规模已经超1.5万亿元,很难不吸引VC/PE目光;二是量贩零食等新模式的出现,让鼻子贼灵的VC/PE机构们看到了新的增长机会,尤其是动辄万店的模式,也可成为线下消费入口。
但是,随着零食品牌的不断增加,市场饱和度也在提高,竞争便愈发激烈,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也会变大。
随着“内卷” 的严重,价格战、产品同质化、渠道类似等问题凸显,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,整体利润下滑,资本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产生担忧,促使投资更加理性。面对风险控制和投资回报的确定性,资本市场的整体氛围趋于谨慎。
最后,随着VC/PE深度介入,零食企业逐步开始走向兼并,并购案例数量明显增多。前文提到,2023年爱零食的4次并购这种事,本身就是市场整合发展的一部分。
上一篇:为什么说“国补”效能渐入佳境?
下一篇:没有了